50后青春片,“美化”后的文革时代,致敬了诸如《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等片。可惜缺点不少(电视剧铺陈式的情节展开、私货倾向太重、时代感靠堆砌),胜在人物鲜明,不少段落亮点蛮绝。初剪4个多小时,下不如上,急需大刀删减。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挖出了任毅的《南京知青之歌》,本片又翻修了知青神曲《资本家的女儿》。音乐先行的叶京,任性打破电影体量,凌空书写自传史诗。好的地方太好,糟的地方太糟;或许是,记忆这碗水从未端平。
年少回忆的部分的真的是青春、真的是青涩。长大后的现实真是太糟糕了,我是说剧本方面。导演您就好好写剧本拍戏吧,别想着给自己加戏出境了,真的不好看。
【百老汇点映】演员还行,摄影很棒。上半部还不错,下半部冗长拖沓。文革部分拍出了生猛青春与时代特色,广电过审算是网开一面。曼娜意淫和现实部分是灾难。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内。音乐使用泛滥且只有两首,都洗脑了。电影源于个人经历也受制于此,造成剧情剪辑音乐等各方面太固执自我。可惜。两星半//2018年看了纪录片《入戏》,叶京导演成功给演员洗脑成文革批斗思维模式,毛骨悚然。
拙劣至极!!!!老年人自慰到高潮了,还想要观众跟着一起高潮?四个小时,又长又臭;两首歌循环一万遍,耳朵都起茧了。。。。。
全是导演自己满满的青春回忆,老电影手抄本地下歌曲重复反复又重复,抑制不住,无法节制,反正把自己拍爽了。还好有对自己的打脸、解构及反思,没有翻落权贵忆当年荒唐多荣光的臭水沟,但仍是无法避嫌的。当作对1969年风物人事的猎奇可以,当史诗看或要与导演自己的野心匹配的话,距离还蛮明显。
前两个半小时情怀和技术都很好,5星好评,后一个半小时消费前两个半小时,眼看已经滥情到3星,剧情处理的几个高明之处又把片子拽回4星。整体5星。歌曲《离别》很好听,我会记得少年们的这首歌。长镜头的走位经过了精心设计,很炫。用了一段德沃夏克,我有点出戏。
三星半,但五星推荐。有些人是刻在那个年代里的。和小妹的女儿一样,对于那个时代,我们习惯性地浅薄的回复,“我不了解,也没兴趣去了解”。但既然有人认真的“唱”了,也不防安静地听一下“这首歌”了。(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更个性鲜明一些。)
电视剧导演拍电影的通病就是舍不得剪,什么都想要,但完全可以剪成100分钟。片中情节很难不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比较,相似的段落太多,尤其看露天电影熟背台词被反复使用。小鲜肉不适合这类题材,且叶京老师扮演成年后的自己,独挑下集大梁,可惜他不是姜文。
故事的可观性还可以,然而片中处理、呈现女性角色的视角极歪。/在中国做出作品不是靠才华,也别让政治背太大的锅,往往不过是靠资源。
看了完整版影院哭三次国产满分没有之一..
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恶心的泛文革时代电影,没有之一,恶心到已经不需要去讨论创作的程度
一段文革期间的四川往事,过去拍得很好,回到现代叶京自己出镜,给所有人安排了一个后续的说法,自己先沉入了怀旧的情绪中,有些一厢情愿。当然,虽然会觉得有些糙,但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在情感上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跟《美国往事》并没有什么区别。
一壶浊酒喜相逢但愿无力再见
有几个地方狠戳泪点。
2016上海电影节
去掉现代部分值得四星年代感和青春躁动描摹到位
部队大院子弟怀念wg的嘴脸真恶心到家了
私人记忆情感恳切,不差。年代感、地域感不错,歌都选得很好,手抄本段落令人印象深刻。长本身不是问题,毕竟叙事还算流畅。但冗余、自溺、视听贫乏粗糙的缺点不可忽略。不带贬义地说确实是不同时空的小时代。结尾的自反拙劣却也挺有意思,永远幽灵式的文革记忆。北京老直男很可笑,因而也有一点可爱。
只记得诗歌只记得音乐回去做一个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