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塔神便泪流满面了……影片结构甚美,按照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来结构,还有对原文的直接引用。这才是真粉丝做出来的纪录片。
他是天主教徒,相信有上帝,所以对世界的运行及秩序丝毫不怀疑。不会去质疑不公平,质疑结果。他只关心过程,作为艺术家,更关注真实、纯洁和美。对于为什么这个样子,为什么不那样,全然不关心。
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路易·马勒、多米尼克·桑达与保罗·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路易·马勒将布列松视为灯塔(一如新浪潮中“电影手册派”的观点)。随后,分项(如摄影、表演、风格)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一方面通过引用《电影书写札记》中的金句,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尤其是[武士兰士诺],及[死囚越狱][很可能是魔鬼])。接着,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一如保罗·施拉德自述若干年前作为杂志记者采访布列松时所遇到的情况)。最后,以1983年戛纳电影节(亦是在全片中多次复现的核心点)最佳导演颁奖礼收尾,布列松摆手未发言,老塔则致辞道:“非常感谢。”两人手挽手离场。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给观众想象空间,让他们想要去想。(8.5/10)
能采访到布列松,就是一大成就了。这部纪录片自身并没有太多精彩。
连续看了三遍。“其它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作为纪录片来说内容太少太少,好在非常有启发性。最后老塔和布列松在戛纳同台领奖,气场穿越出屏幕,瞬间哽咽。
看到布列松拒媒体予千里之外,及受访时不耐烦的姿态就喜欢到不行。片尾戛纳电影节,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同台并获最佳导演!(老布的金钱和老塔的乡愁)电影史上伟大的一幕!两人都是我的至爱。
会讲故事的聪明导演很多,而布列松这样的风格家向来凤毛麟角,等哪天这样的人也没了,那电影艺术也就GG了;干货少,这帮年轻人真难,拍布列松是吃力不讨好啊,还要承受他对大众埋怨;老塔日常吹老布,马勒吐槽很幸福;“Ilnes’agitpasdecomprendre.Ils'agitdesentir.”;惊现威尔斯,依然屌
“其他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
谁试图成为他,或仅仅是想,都是在成为僵尸。——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察觉都完备,而不是某一种类型的察觉,即使是真正的察觉。——与其说某个观众不理解这种风格,不如说那个观众本身就缺乏自视。
布列松是凌驾于人世的神
当奥神把奖颁给老布时,两人竟然连一次对视都没有。布列松是圣人,是纯粹艺术家,同时冷漠的可怕
“布列松我是说罗伯特·布列松就是那个神一样的法国导演他是少有将电影拍成电影的书写者老塔都认为少数在作品中同时做到了简约和深度的电影导演”//和1的远程观影
真是个骄傲老头!///很受启发。///“我认为要像布列松那样制作电影实在是太难了。他把电影制作得如此简单,像一份简洁的菜谱。而当我们试着照做,却总是味道不对。”“在所有追求简约和深度的艺术家中,他是少数真正在作品中达到这两点的其中一人。”
作者电影,绝对控制,那个时代
4.5情緒沒得到釋放的時候感到沉重,得到釋放的那一霎有時是沈沉重與虛無鋪天蓋地的襲來。有自己的偏執與審美是布列松一直所堅持的吧?對其中說:沒有音樂來塑造烘托那種緊張與情節,但是緊張的情緒與情節就在那裡。印象極為深刻。
《死囚越狱》CC版碟片里附带花絮中的纪录片。包括导演对布列松电影的分析,塔可夫斯基、保罗施拉德和路易马勒对布列松的评价、布列松访谈。最珍贵的是片尾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上,奥森威尔斯为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二人颁最佳导演奖视频。56分钟实在是太短。大部分都是纪录片制作者的一面之辞。
“其他艺术教会了我写作的艺术”——司汤达,进而引申到布列松未说出的“其他的艺术教会了我电影的艺术”。“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和4的远程观影。
主演名单。。f92d049052f935428ba3
这对布列松的电影风格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内牛满面,艺术只被小众理解。